植物学博士研究生培养

植物学博士点

    

植物学学科始建于1957年,是我校最早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专业方向之一,1981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3年获得植物学博士学位授予权。是我校传统的优势研究领域。

    

本学科“十一五”获得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15项,教育部 “春晖计划”项目2项,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3项,横向项目5项,总经费约400多万元。发表研究论文80多篇,专著5部。获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植物学学科现有教师14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2人,讲师3人,高级实验师3人。具有博士学位者7人,硕士学位者2人,博士、硕士学位占教师总数的64.3%,校外获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0%,学缘结构得到优化。

    

本学位点包括3个研究方向:

1.逆境植物生理及分子生物学研究方向。现有教授2名,副教授1名,讲师2名,高级实验师1名,具博士学位的教师3名。

    

内蒙古地区具有较丰富的植物资源,分布有独特的珍稀濒危植物,长期生存在极端干旱环境中的植物对环境具有稳定的适应机制,是植物抗性基因宝贵的资源库,研究极端环境中优势植物生长、发育和生殖的适应机理,为有效控制植物生长发育、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植物的品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现开展以下研究内容:

1)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生物学研究。珍稀濒危植物的生长、发育、生殖、生理生态因子对植物发育调控的分子机理以及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等方面的内容,为深入研究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2)植物生理及分子生物学研究。主要是从分子水平研究内蒙古地区珍稀濒危植物的抗性和濒危原因,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比较基因组DNA的核苷酸序列,解释和揭示濒危植物濒危机理,并通过转基因、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保存、选择植物的优良性状,提高植物对环境胁迫的适应性。本方向是现代植物学研究的前沿,对遗传多样性保护、保育,珍稀濒危植物的快速繁殖与保护,提高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药用植物化学与资源利用研究方向:现有教授2名,讲师1名,高级实验师1名,具博士学位的教师2名。

    

内蒙古是我国8个药用植物区之一。重点以我区道地药用植物、特色蒙药植物锁阳、蒙古黄芪等天然药物成分创新为目标,开展有效成分及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分离、鉴定研究;利用生物技术开展蒙药植物种质资源挖掘、利用、保存和创新研究,以特色蒙药植物蒙古黄芪、麻黄等植物的组培快繁、毛状根培养、转基因蒙药植物生物转化为突破口,为野生蒙药植物资源的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开展荒漠寄生药用植物锁阳寄生生物学及化学识别物质分离鉴定研究具有明显的地区特色,现开展以下研究内容:

1)药用植物有效成份和生物活性多糖研究。

2)药用植物的地理分布及分类鉴定研究

 

3.植物系统分类及区系生态学研究方向:现有教授2名,副教授1名,高级实验师1名,具博士学位的教师2名。

 

内蒙古地区占有独特的地理位置,是亚洲大陆中部蒙古高原的一部分,也是欧洲-西伯利亚、地中海、喜马拉雅、东亚等植物区系的交错地带,植物多样性具有关键性特征,历来一直受到国内外植物学家的关注。开展这一地区植物系统分类及区系特征研究,具有十分明显的区域特色。本研究方向主要开展以下研究内容:

1)苔藓植物系统分类及区系生态学研究。对内蒙古地区的植物进行地理分布和时间分布的深入研究,从分子水平研究植物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沙漠区生物土壤结皮层藻类、菌类、地衣、苔藓、被子植物种组成及其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物种间的相互作用与土壤因子的复杂性关系研究。

2)丛枝菌根真菌生物多样性研究。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及其在植被类型、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分布差异,真菌与植物共生关系机理及在生态系统中的生理生态学功能。

 

本学位点主要专业学位课和选修课为:植物生物学进展、植物发育生理学进展、植物生物活性物质、植物发育生物学、苔藓生物学、植物共生生物学、多糖化学;现代生态学、分子遗传学、植物基因工程、药用植物化学研究方法、丛枝菌根真菌系统分类、药用植物生物技术、植物学拉丁文、植物区系地理、植物分子系统学与分子进化。


上一条:动物学博士研究生培养
下一条:动物学博士研究生培养

关闭

Baidu
sogou